才回來沒多久,就得知了北曲今年的公演,
身為劉大學問的小小粉絲....不不,是身為台北曲藝團的默默支持者
當下就毅然地買了票,衝去台北新舞台,看我人生中第一場北曲的現場



一直很欣賞北曲對傳統相聲的執著,
當然,這與吳兆南大師的傳承是密不可分的

想到我與相聲,除卻小學時,曾經傻傻地跑去考市立兒童相聲團,(如果考上了,應該可以見到那時還很年輕的他?)並在成長的過程中陸陸續續聽了些零碎的段子外,是沒有半點研究的,甚至曲藝開始在台灣年輕人中間輝煌的那段日子,我也只去聽過瓦舍巡迴校園的那場[戰國廁]而已
也就因此,對我這個尚算愛好古典文學但卻對曲藝一竅不通的人來說,頭一次聽到吳兆南門下眾弟子串的那場[八扇屏]時,竟然就完全栽進去這門可愛的傳統藝術中

提到我愛上傳統相聲的源由,就不能不提[八扇屏]
[八扇屏],字面上的意思亦即八扇屏風,在清代的官宦世家中會將這八扇屏風分別繪上不同的歷史人物,間或在上頭提些與之相稱的詩詞歌賦
而相聲中的[八扇屏],則是由逗哏的(註一)巧妙地運用“貫口活兒”(註二)介紹畫屏上的歷史人物事蹟,加以揶揄捧哏的完全無法與古人相比
聽來好似沒什麼,然而藉由逗哏的那一大串貫口,道出該古人的生平事蹟,再不帶一句髒字地調侃捧哏的,實在是令人目瞪口呆又拍案叫絕啊!!!
(極為推薦[八扇屏]這個段子,可由劉增鍇與樊光耀合說的入門,不僅享受而且還可以看看帥氣的劉大學問哦~~)


相聲這個曾經在台灣失傳的曲藝文化,由吳魏二位大師從北平天橋下引進了寶島
又被賴聲川的表坊注入了活潑的新生命
如今台灣的相聲藝術已然有了相當的規模,
我們毋需再去“悼念”(註三)相聲的逝去,也不用再為其寫什麼祭文 XD
或許我們這個世代的相聲愛好者要做的,
就是帶著一個晴天似地好心情,大踏著步走進劇場
我們相約在天橋!





--------------
(註一)二人的對口相聲演出中,主述者稱為“逗哏”,幫腔者稱為“捧哏”
(註二)大段連貫的台詞,講究“快而不亂,慢而不斷”。如:繞口令、八扇屏、報菜名(吳大師的絕活兒!)另外,表演工作坊的原創段子[那一夜,我們說相聲]中李立群也有精彩的貫口。
(註三)評論家馬叔禮在看完表坊[那一夜,我們說相聲](1985,1993)後,給予的劇評:「用相聲來寫相聲的祭文」。

Comments (0)